新闻资讯

TONGYE NEWS

深圳口述史 | 徐建英:坚持自主创新 助推深圳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09



口述时间:2022年9月23日

口述方式:电话采访


徐建英

1963年出生,深圳通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实控人、董事、名誉董事长,石家庄通业电气制造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嘉祥新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英伟达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普通合伙人和执行事务合伙人。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余生所奋斗的地方。通业科技在这里诞生,在这里茁壮成长,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电源产品、智能控制产品、电机及风机产品为支柱的三大产品线,并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提升技术力量,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彼时的深圳正是电子信息产业崛起的时候,站在深圳华强北的高楼上俯瞰脚下,遍地都是机会。

与铁路结缘 来深圳创业

说起来,我一直与铁路有着不解之缘。我出生在山东济南,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迁往北京,也在那度过了我的童年。1984年,我从上海铁道学院的机车车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二七机车厂。

刚到机车厂时,我在机车验收室,主要代表当时的铁道部验收企业生产的机车。1990年,因工作调动,我被调到原铁道部机务局工作,算下来,我前前后后在这个单位干了14年。直到1998年,伴随着经济转型,我们的机构开始改革;同时期,浩浩荡荡的下海潮,也让我备受鼓舞,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我决定放弃“铁饭碗”,投身改革大潮,自己创业。

刚开始创业时,口袋里没有多少钱。于是我挑了不需要太多资金的赛道——贸易,主要是在北京代理销售国外的产品。虽然做贸易第一年就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内心深处,我始终认为实业才是长久之道。

1999年,我开始转型做实业,主要聚焦两类: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彼时的深圳正是电子信息产业崛起的热土,站在深圳华强北的高楼上俯瞰脚下,遍地都是机会。抓住时代的机遇,我来到深圳,并在2000年注册了深圳通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通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下简称通业科技)。

公司最初的厂房地址在罗湖区的水贝石化工业区,那时水贝还没发展起来,附近连路灯都没有,当地人的印象中,水贝基本都聚集着造纸厂、汽修店等低端产业,店面租金也很便宜。当时的珠宝企业也很少,与现在水贝繁盛的黄金珠宝产业差别甚大。

公司成立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做哪个行业的电子产品,当时铁路系统还属于计划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同时因为我本人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对铁路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决定将公司定位为轨道交通电气装备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维保服务,并组建了一个有30多人初创团队。我把所有的资金全部压在产品的研发创新上,依托深圳完整的电子供应链和技术人才,很快完成了第一代逻辑控制单元的设计和投产,并尝到了自主研发甜头。新产品在行业内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由于研发的第一个产品投入市场取得成功,公司从成立第一年就开始盈利,随后的几十年里更是发展迅速。

如今回头看公司的早期发展,有两个经验非常值得总结:第一是开拓国际化视野,向行业内先进企业学习;第二是坚持创新。

学习先进企业 实现公司蜕变

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与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

当时西门子出口到第三国的机车在质保期内出现故障,西门子本要派工程师去维修,但由于种种原因,德方人员无法前往。刚好我有个好朋友在西门子中国公司工作,他向西门子推荐了我们公司,于是西门子委托我们派遣工程师出国去维修了12辆车,顺利帮助西门子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了轨道交通行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当时国家发改委规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轨道交通市场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组成联合体投标,不能单独在中国建厂和单独参与轨道交通项目招投标。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许多外企都选择与国内企业合作,西门子也不例外。2004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再次找到我们,一起合作为广州地铁三号线生产辅助变流器电源,他们负责设计,我们负责组装。

合作开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公司员工英语水平,更好地跟西门子方面沟通,公司先开展英语培训,并借这个机会,不计投入地派大量工程师到德国培训,以培养团队的先进技术能力和国际视野。我要求大家出差到国外不能带翻译,必须讲英文。刚开始大家很紧张,话都不敢讲,随着不断地锻炼,现在大家英文讲得都挺不错的。

除此之外,西门子还派了许多工程师来我们公司,手把手教我们组装、排线等,让我们技术水平提高不少。潜移默化中,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也受到影响,吸收了不少企业管理经验。


▲徐建英及公司管理层合影。

经历跟西门子的合作后,我们提高了英语水平,学会跟欧洲企业打交道,了解欧洲标准,还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核心人才和高级管理团队。这对公司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让我们从一个小作坊蜕变成一间拥有专业技术的国际企业。


▲徐建英与企业员工重走长征路,在遵义会议会址合影。

坚持创新 做第一代电源柜

电力交流牵引是现代轨道交通的主要动力模式,不仅广泛运用于干线铁路的运营,而且能为几乎所有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

而在机车装备领域,交流牵引机车是当前世界主流,但在我刚创业的那段时间,我们国家基本都还是直流电力机车,直流的功率不大,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后来为了提高功率,2006年开始,逐渐从直流改为交流电力机车。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之前的产品都是服务于直流电力机车,现在机车更新换代,老产品订单锐减,我们的产品也得重新开发设计,稍有不慎,就可能赶不上技术变革。

公司在技术研发创新的不断投入,积累了大量产品技术,包括当时较为先进的通信电源技术。于是我们把通讯行业先进的技术引入铁路产品中,做了第一个N+1冗余技术的电源装置,也由此开发了公司第一代电源柜。

对于这个电源柜,我们创新性提出“无故障运行”的概念。过去,如果电源柜坏了,火车司机要停车,判断故障,还得手动换一组电源。我们新设计的电源柜有五个电源模块并联,平常只要其中三个就可以满足用电要求,如果其中一个坏了,就会自动由其他模块来承担,不会给火车行驶造成任何影响。

公司第一代电源柜研发出来后,马上得到了西门子的认可,他们找我们采购了300多台电源柜。这对于当时身处低谷的我们而言,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直流电力机车转到交流电力机车的时代,这笔订单帮助我们成功渡过转型的难关。这个电源柜逐渐成为我们主流产品之一,现在基本上每一列火车都装了我们的电源柜。

如今回头看公司的早期发展,有两个经验非常值得总结:第一是开拓国际化视野,向行内先进企业学习;第二是坚持创新。这两点为通业科技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水平逐渐成熟,现在国内企业不仅占据了大部分中国轨道交通的市场,还打入国际市场,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占据了一席之地。

自主研发 实现国产化替代

铁路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多年以来中国发展交通强国的重要事业。

踏入21世纪,中国开始大量兴建高铁。由于早期国产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大多以合资的形式引进外企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让中国迅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运营网络。

然而,引进的技术平台不同,研发出的车型、技术路径也不同,导致难以互联互通,运输效率也大打折扣。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决心实现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2017年6月25日,命名为“复兴号”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随之诞生,由此构建了一个完全自主的高铁动车组产品平台。

相比于过去的普通列车,高速列车的速度提上来了,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了保证安全性,其所要求的技术也更加复杂。我们现在主要聚焦高铁的后市场,即对高铁提供维护服务。

除了高铁,地铁也是我们涉及的业务范围。由于过去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大多都要引进技术进行生产。上海、广州地铁曾大量购买国外设备,不得不面对进口设备要价高、建设周期长、售后服务滞后等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要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不低于70%。在此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为了实现列车国产化,深圳地铁创造性地将首列车放在德国设计、制造,制定好列车各部件的国际标准,然后再按要求在国内采购70%的零部件。经验收,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综合国产化率达70%,开启了改革开放后自主化地铁列车的新篇章。

通业科技承担了深圳地铁列车的部分国产化任务,通过贴近用户的服务体系,解决用户运营过程中的痛点,从而成为用户创新的践行者。特别是涉及一些新的产品技术,深圳地铁提供相关技术需求和标准,我们再根据对方的预算去研发,实现国产化替代。我们研发出来的产品通常是国外价格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价格合理的同时还拥有良好的质量。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水平逐渐成熟,现在国内企业不仅占据了大部分中国轨道交通的市场,还打入国际市场,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占据了一席之地。

见证中国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中国轨道交通从零起步,经历了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这其中离不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提速等大战略和大环境的推动。

二十多年前,当我刚踏入轨道交通制造业时,整个市场门槛比较低。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速列车,列车产品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列车零部件减少的同时,对于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零部件在装车之前,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这其中不仅耗时3至5年不等,还需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只会组装的生产型公司,没有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单凭劳动力的简单制造已经无法生存。随着轨道交通制造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能在这个市场上继续生存的,基本都是浪里淘沙留下来的。这不仅从侧面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实力,还为轨道交通行业增强了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未来,在全球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之下,轨道交通装备正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联合应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徐建英在欧洲轨道交通展会上与西门子等先进企业代表交流。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我们在这里有深切的体会。

持续自主创新 推动行业发展

2021年3月29日,深圳通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

上市前,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和核心团队的激励机制;成功上市后,公司的治理结构变得更加规范,研发投入和产业发展有了更好的资金来源,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切实可行的基础。特别是在这段疫情来袭之后,面对市场的寒冬,上市相当于为公司披上了一件过冬的棉袄。

回顾过往,我们凭着一腔热血,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从零起步。我很庆幸我们选择在深圳创业,深圳有着完善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去华强北转一圈,我们能马上找到所需的电子零配件。“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我们在这里有深切的体会。当时深圳轨道交通制造业相关企业很少,我们去登记时,政府甚至不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尽管如此,深圳怀着包容的心拥抱我们,让我们宾至如归。

深圳还有着非常好的创业环境,深圳市政府对初创企业有着许多鼓励、扶持政策。我们早期资金不多,听闻政府对高新科技企业有补贴,我们就自己上网申请。当时真的是谁也不认识,没想到一申请就通过了,政府给我们补贴。平常我们遇到困难,只要向政府求助,他们会马上派人来帮忙。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余生所奋斗的地方。通业科技在这里诞生,在这里茁壮成长,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已形成了以电源产品、智能控制产品、电机及风机产品为支柱的三大产品线,并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提升技术力量,为中国乃至世界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出 品: 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 林 洁

策 划: 乔恒利

监 制: 尹昌龙 王 蕾 叶晓滨

顾 问: 黄 玲

统 筹: 林 航 赵 青 陈 莉

执 行: 王 硕 成 功 郑舒琪 邓敬民 朱昌欢

采 写: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